PG(中國)电子官方网站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防治筑绿盾“虫口夺粮”护丰年—PG电子游戏官方网站
服务热线:0513-84532059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PG电子 > 公司新闻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防治筑绿盾“虫口夺粮”护丰年

时间:2025-07-16 15:35:25 文章作者:小编 点击: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福建地处中国东南沿海,跨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生物PG电子 PG平台资源丰富,但农业害虫种类多、危害重,“虫口夺粮”任务艰巨。面对这一挑战,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师生数十年如一日,潜心钻研,持续攻关,在生物防治这一绿色防控领域形成鲜明的特色与优势,为守护福建粮仓、保障食品安全构筑起坚实的生态防线。

  福建农林大学生物防治研究底蕴深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该校前身——福建省立农学院首任院长、著名昆虫学家严家PG电子模拟器 PG电子网站显开启了我国农业害虫生物防治早期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植物保护学院相继成立生物防治研究所、益虫研究所、应用生态研究所等机构,系统开展寄生蜂繁育利用、天敌资源调查分类、重大害虫无公PG电子 PG平台害防控及昆虫病原微生物开发等研究,为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防治筑绿盾“虫口夺粮”护丰年(图1)

  在我国生物防治发展的历程中,赵修复是一位重要的人物。1951年,赵修复到福建农林大学的前身之一——福建协和大学任教,毕生奉献于寄生蜂研究与生物防治推广。1970年,闽北泰宁县稻飞虱暴发,赵修复深入田间指导农民采用“滴油拂落法”,既控制了虫害又保护了赤眼蜂等天敌,使随后暴发的稻纵卷叶螟“不治而亡”,百亩稻田喜获丰收。20世纪80年代,他更加努力地投身于生物防治技术的推广,在福建成功推广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利用赤眼蜂防治水稻螟虫等,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同时,他倾心育人,培养了一大批从事寄生蜂分类和害虫生物防治研究的高层次人才(硕士、博士),出版了《中国姬蜂分类纲要》《害虫生物防治》《害虫综合治理导论》等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专著,为我国害虫生物防治事业留下了宝贵的学术经验。

  实蝇类害虫,尤其是橘小实蝇等种类,是严重危害福建瓜果产业的“头号杀手”。植物保护学院陈家骅教授团队率先将“核辐射昆虫不育技术”(SIT)应用于橘小实蝇的生物防治实践。团队创新性地综合运用蛋白饵剂诱杀成虫、辐射不育雄蝇释放干扰种群繁殖、人工释放寄生蜂(如蝇蛹俑小蜂)攻击实蝇蛹等多种技术,构建了一套高效、立体的橘小实蝇综合防控技术体系(AW-IPM)。在漳州十余万亩示范区,该技术将百余种瓜果的蛀果率从20%—30%降至1%左右。这项突破性成果获国际认可,200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实蝇防控研究中心落户福州,推动我国生物防治技术走向世界。陈家骅在基础研究领域同样成就颇丰,出版《中国动物志:窄径茧蜂》等9部专著,发表论文200余篇,为茧蜂资源开发利用奠定科学基础。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防治筑绿盾“虫口夺粮”护丰年(图2)

  小菜蛾是白菜、甘蓝等十字花科蔬菜的世界性重大害虫。植物保护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自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对小菜蛾进行防控研究,团队成功破译小菜蛾基因组,基于“蔬菜—小菜蛾—天敌”三级营养关系,从生理和分子水平上揭示蔬菜的防御机制,阐明蔬菜内源基因的类型、表达及小菜蛾对蔬菜的诱导抗性作用,并首次组建以限制化学杀虫剂使用为基础的小菜蛾持续控制技术体系。

  福建省烟叶种植面积约133.5万亩,是3.2万户烟农重要的收入来源。植保学科与福建省烟草系统持续数十年合作,在烟草的“三虫三病”绿色防控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学科先后承担相关课题研究数十项。如今,全省烟草绿色防控覆PG电子模拟器 PG电子网站盖率达80%,利用烟蚜茧蜂防治烟蚜已经在全省烟区全面铺开,利用叉角厉蝽和蠋蝽防治斜纹夜蛾加速推进。

  茶产业是福建省的特色优势产业和富民产业。植保学科始终坚持以服务茶农、服务产业为宗旨,致力于架起科研与生产之间的桥梁,切实提升科技创新对农业生产的支撑和引领作用。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防治筑绿盾“虫口夺粮”护丰年(图3)

  植物保护学院尤民生教授团队长期聚焦茶园主要害虫(茶毛虫、茶尺蠖、茶小绿叶蝉)的安全高效防控问题,创新构建“立体复合”生态种植模式,通过种植香根草诱集害虫、保留杂草带庇护天敌、安装智能虫情测报灯指导精准施药等举措,系统优化茶园生态系统。该技术在全省主要茶产区建立了44个核心试验示范基地,累计推广覆盖面积达243.8万亩。应用结果表明,该技术体系能有效减少化学农药使用量50%以上,显著降低农残风险,同时通过提升茶叶品质和减少投入,使茶园综合效益提高20%,累计为茶农增收节支18.9亿元。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生物防治筑绿盾“虫口夺粮”护丰年(图4)

  植物保护学院关雄教授团队则深耕微生物农药领域,发表了近百篇高水平研究论文,出版了《苏云金芽孢杆菌8010的研究》等专著,在苏云金芽孢杆菌(Bt)研究与产业化方面取得系统性成果。团队成功构建新型杀虫基因,开发茶园专用生防芽孢杆菌制剂,实现了微生物农药在茶园害虫防控中的规模化应用。这项技术在武夷山茶区进行大面积示范推广,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助力当地茶叶企业实现新增产值超过2.6亿元,新增利税超过4490万元,增收节支总额超过1.6亿元。

  从严家显的早期开拓,到赵修复的理论奠基;从陈家骅的国际突破,到尤民生、关雄的产业应用,福建农林大学植保学科在生物防治领域实现从单一技术到集成创新、从理论研究到产业应用的跨越发展,一代代植保人将论文写在八闽大地。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始终秉持服务农业绿色发展的初心,在生物防治与绿色防控的道路上砥砺前行。当前,学院正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加速成果转化,拓展国际合作,加强人才培养,持续为保障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贡献“植保力量”,在八闽大地续写生物防治守护绿色丰饶的新篇章。(文/图 福建农林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产品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