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乾隆的十全武功,许多朋友可能听过,但并不了解这十次军事行动到底都是什么?这里,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技巧来记忆。就是,沿着中国地图,以新疆为起点,逆时针画一个圈,从西北、西南、正南、东南,四个方向,分区域来记。其中,西北有三场战争,两平准噶尔,加一平大小和卓;西南,四场战争,两平金川,加两平廓尔喀;正南,两场战争,一场征缅甸,一场打安南;最后,东南方向,平定台湾叛乱。等于,西北三场、西南四场、南方两场,东南一场,加起来刚好十全武功。同时,关于乾隆十全武功的成就到底有多大,网上也有许多争议。应当说,这十全武功,存在水分,但含金量依然极高。
说有水分,在于其中一平廓尔喀的军事行动,实际上,并不存在,双方并没有发生军事冲突。当时,清军的前线将领,是在正式与廓尔喀交战前,就已经私下议和,诱骗廓尔喀退兵了,并向乾隆谎报了战功。这件事,尽管后来东窗事发了,但乾隆晚年,仍然将这一次胜利,算作武功之一。所以,我们说乾隆的十全武功,确有水分。不过,除此之外,乾隆的另外九次军事行动,可以说都实打实地捍卫了我国的领土完整,并且乾隆在其中,都扮演了极其关键的角色。这里,我们选两个重点区域来说,就是新疆与金川。
新疆地区,自从汉朝建立西域都护府以来,就是我国领土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了。唐朝时期,我国中央政府,也设立了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管理了天山南北。然而,明末清初时期,新疆当地崛起了一个极为强大的分裂势力,就是准噶尔汗国。于是,消灭准噶尔,收复新疆,就成了清朝前期,历代君主最重要的使命之一。只可惜,康熙虽多次击败准噶尔,但未能将其消灭;等雍正朝,面对准噶尔,更是打出了和通泊惨败,导致清朝官员,闻准色变,不敢再战。那新疆最终是如何收复的呢?这里主要的原因,肯定是国力的上升与统一的必然趋势。但乾隆本人,作为皇帝,所表现出的特质,同样十分重要。总结下来,就是三点,决断力、坚毅力与担当感。
决断力,即当机会出现时,你能不能把握得住。乾隆十九年,新疆准噶尔汗国爆发了内讧。从形势而言,这是一个收复新疆的天赐良机。可问题在于,雍正朝的和通泊惨败,同样是听说准噶尔汗国爆发内讧后,采取的军事行动。于是,面对准噶尔再一次内讧的消息,乾隆是怎么做的呢?两件事,一是整兵备战,随时准备出击;二是,派人去西藏和陕西,在加强边防的同时,搜集准噶尔的情报;最终,是当准噶尔汗国的大贵族阿睦尔撒纳带领全族投降清朝,并且阿睦尔撒纳本人,亲自到承德避暑山庄接受乾隆的问询后,乾隆才确认时机成熟,决议出兵。然而,此时朝堂官员们,受二十年前和通泊惨败的影响,对乾隆的决议,都没有表示赞成。史书记载叫“惟大学士傅恒,奏请办理。其他尽畏怯退缩,恐生事端。”等于,当时的文武百官,只有乾隆的小舅子首席大军机傅恒,支持了乾隆。那此时乾隆该怎么办?决断力,就很重要,看准了机会,不能动摇。最终,乾隆力排众议,开启了一平准噶尔的战争。从事后看,这是当时收复新疆的最佳时机。
可身为君主,光有事先的决断力还不行,必须还要有坚毅力,即当困境出现时,你能否依然保持自信。像乾隆决定发动一平准噶尔时,战争很顺利,当年就收复了新疆。但很快遭遇了准噶尔贵族阿睦尔撒纳的叛乱,清军主帅班第阵亡。新疆得而复失。那面对这次挫败,乾隆立刻又任命策楞担任新主帅,发动了二平准噶尔的战争,同样很快收复了新疆,但之后又遇到了两场更大型的叛乱,一场喀尔喀蒙古郡王青滚杂卜的叛乱,切断了清军的粮草补给;一场准部叛乱,导致清军新主帅策楞被截杀;整个新疆,第二次得而复失。
此时,乾隆的压力就很大了。在满朝文武普遍不赞成的情况下,强行出兵。结果连续三场大型叛乱,两任主帅被杀,想收复新疆,却连续得而复失。连续的功亏一篑,是非常容易让人产生自我怀疑的,怀疑自己是否从最开始的判断,就是错的。面对困局,乾隆表现得很坚毅,头脑也很清晰。他表示,虽然新疆两次得而复失,但两次收复新疆,已经极大程度地削弱准噶尔汗国的力量了。此时,决不能撤兵,一定要坚持打下去。原话叫“前此两次进兵,皆不免过于姑容。今若仍照前办理,则大兵彻回,伊等复滋生事端。前事可为明鉴。”在乾隆的坚持下,一等武毅伯兆惠,成为新一任清军主帅,并最终成功扫平准噶尔汗国,收复了新疆天山以北。
除了决断力与坚毅力之外,乾隆作为皇帝,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有担当,不甩锅。在收复新疆的过程中,乾隆给出的行动指令,都非常干脆直接。比如,兆惠扫平准噶尔汗国,追剿阿睦尔撒纳的关键时刻,新疆天山以南传来消息,说回部首领霍集占,有叛乱的迹象。这一下,兆惠就拿不准,究竟是该继续进攻伊犁的阿睦尔撒纳,还是先主攻南疆回部的霍集占。毕竟,一方面阿睦尔撒纳,是当时平准战争的头号目标;而另一方面,南疆回部假如真的有所行动,极有可能威胁清军粮道,导致清军腹背受敌。
那消息传到中央,乾隆给出的指示非常明确。史书记载叫“上责兆惠与成衮扎布急回部、缓阿睦尔撒纳,失轻重。”(《清史稿·兆惠传》)一句话,兆惠你要抓住主要矛盾,把所有的力量,全部放在追捕阿睦尔撒纳和剿杀准噶尔身上,不要去管霍集占。霍集占他只敢割据,他是一定不敢起兵的。我们说,打仗思路统一很重要。重大决策,一定要有一个敢负责的人。像乾隆当领导,好就好在,他把话说得很直接,不模糊。就按朕说的办,出了事,朕来负全责。
同时,乾隆的这句负责,也不PG电子 PG平台仅是说说而已。像后来,天山以北,已经收复,要进攻回部时。乾隆曾因判断失误,急于催促兆惠出兵,最终,导致兆惠于黑水河寡不敌众,惨遭包围。军报送到中央时,乾隆是主动扛起责任,承认战役的失利,全是他一个人的失误。原话叫“向来之轻视逆回,乃朕之误。又何忍以妄进轻敌,为兆惠之责乎。”也正因为乾隆的担当感,所以大臣在执行乾隆的命令时,都是非常安心的。因为乾隆的每一道命令都很明确,不需要下属揣摩,而且只要大臣坚决执行了命令,出了任何事,乾隆都会为你兜底,不让你背锅。最终,凭借着清朝的整体国力,以及乾隆本人的决断、坚毅与担当,当时清朝是用一平准噶尔、二平准噶尔和平定南疆回部,连续三场大战,彻底收复了当时新疆近两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而除了新疆地区的平准平回之外,乾隆其他武功中,知名度最高的,就当数在四川地区的二平金川。所谓金川地区,指的就是四川省内大小金川流域的一片山谷河地。从隋朝一直到清朝前期,从未被中原王朝实控过。原因有两点,一是不好打,二是得不偿失。说不好打,是因为金川区域,山高、林密、河多,还经常有各种沼泽。古代中原王朝的骑兵是根本打不进去的,想进攻,就只能用步兵打。可偏偏,金川当地的少数民族部落,从隋朝到清朝,在无数的山头上,持续修建了至少上千座十多丈高的大碉堡。金川当地的守军,只需要躲在碉堡里打黑枪放冷箭,几个人就能扛住中原军队上百人的进攻。而中原王朝,即便努力去打,意义也不大。因为金川地区的核心优势,是当地的碉堡,所以它很难向外扩张。你打不打它,也只是一片弹丸之地。所以,大费周章地进攻,从经济账上看,完全是得不偿失的。然而,乾隆对待金川地区,没有算经济账,而是算了一笔政治账。即,金川地区是中原由四川,前往西藏的必经之路。考虑到当时清朝已经掌控了四川和西藏两省,那中间的金川,则必须由中央严格管理,才能确保西藏的长治久安。
于是,理清政治关系后,乾隆决心进攻金川。最终,乾隆花费7000万两银子,耗时六年,才彻底扫平了金川地区的千年碉楼。也许从经济的角度讲,乾隆打金川是得不偿失的赔本买卖,可从政治上而言,实控金川,本质上,也加强了中央对西藏的管理。同时,乾隆打金川,虽然花费巨大,但是实际上也并没有对清朝的财政系统,产生太大的影响。这里,我们可以看一组数据对比。第一个数据,是以攒钱著称的雍正朝,国库存银的最高数额是雍正八年的6218万两,而乾隆在打赢金川战争后的乾隆四十二年,国库存银是8182万两。两者对比,我们可以发现,乾隆尽管看起来,是不惜代价地打下了金川,但实际上,清朝国库在当时一直保持了极为健康的现金流。所以,我们说,收复新疆的战争,如果显示的是,乾隆作为皇帝,在军事指挥上的高水平,那么攻打金川的战争,显示的就是,乾隆作为皇帝,在财政平衡上的高水平。然而,乾隆在完成十全武功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对军事行动的纪念意义。比如,原本康熙朝,有一个皇家演武场,是负责检阅侍卫的骑射技能的,同时也是武举殿试的核心考场。但乾隆就把这座演武场,改造成了一座军事博物馆,用来纪念“十全武功”。这座军事博物馆,就是大名鼎鼎的紫光阁。
而乾隆也在紫光阁内,悬挂陈列了一众军事功臣的画像。关于这些功臣画像,乾隆一共命人绘制过四次,分别是收复新疆后的平定西域功臣图、实控金川后的平定金川功臣图,以及平定台湾功臣图与平定廓尔喀功臣图。某种程度上讲,乾隆的这四组功臣图,不只是对清朝有纪念意义,对整个中国,同样有着巨大的历史意义。平定西域功臣图,彰显了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平定金川功臣图,彰显了四川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平定台湾功臣图,彰显了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平定廓尔喀,彰显了西藏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我们说,乾隆的十全武功,不仅含金量极高,而且意义重大。乾隆所塑造的版图,就是清朝极为强盛的巅峰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