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或当前存在基孔肯雅病毒传播的国家和地区(截至2024年12月)图片来源: 世界卫生组织,转自上海疾控
从国内疫情来看,7月20日0时至7月26日24时,广东省新增报告2940例基孔肯雅热本地病例,未报告重症和死亡病例。
截至7月26日24时,广东全省累计报告4824例本地病例中,已有3224例治愈出院或解除医学观察,同样无重症和死亡病例报告。
此外,7月27日广东省茂名化州市卫健局通报,当地发现1例基孔肯雅热病例和2例登革热病例,均为输入性,未造成进一步传播。
另据北京疾控中心微信公众号消息,目前,北京市偶有境外输入病例,风险持续存在。
基孔肯雅热病毒于1952年在坦桑尼亚被首次发现。主要通过白纹伊蚊、埃及伊蚊叮咬传播。其传播途径和流行特征与登革热、寨卡病毒病相似。
尽管基孔肯雅热的病死率低于1/1000,整体危害相对有限,但病情严重程度仍与个体差异及感染情况密切相关。
由于蚊子唾液中过敏原含量越高,人体产生的特异性抗体水平也会随之升高,部分患者可能出现高烧、关节剧痛等症状,极端情况下甚至会导致长期残疾乃至死亡。
中国疾控中心病媒生物首席专家、气候变化与健康全球联盟主席刘起勇预测,截至今年流行季结束,本次基孔肯雅热的影响及造成的损失,可能超过10年前在印度洋区域的大规模暴发。
事实上,我国并非基孔肯雅热的原生流行区。2010年以来报告的病例多为来自东南亚、非洲、中亚等地区的输入病例,但病毒已通过本地伊蚊的传播进入了本土循环。
其中,白纹伊蚊作为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两大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分布范围已覆盖全国25个省份。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蚊种的活动规律存在显著差异:库蚊的活跃高峰出现在日落后1-2小时(19:00-21:00),高温地区可延至23:00,日出前1-2小时(4:00-6:00)会形成第二个高峰。
中华按蚊的夜间觅食高峰为19:00-21:00,凌晨4:00-5:00另有一个小高峰。而白纹伊蚊则堪PG电子游戏 PG电子官网称“全天候活跃”,除晨昏时段的吸血高峰外,全天均可吸血。
专家明确指出,蚊媒疾病的传播范围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及气候变化存在紧密关联。
近50年来,全球变暖叠加经济全球化与旅游业兴起,大幅提升了人口流动性,直接推动了蚊媒疾病的规模激增——全球仅登革热病例就激增约30倍。
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也印证了蚊虫的致命性,全球平均每年有 78万人因蚊子死亡,位居最致命动物榜首。
蚊媒疾病形势日益严峻,防蚊与灭蚊技术的研究正持续突破,更精准、高效的创新方案不断涌现。
东北师范大学研发的新型纳米防蚊材料——TPP交联壳聚糖纳米材料,以白纹伊蚊铁硫簇合成关键蛋白AableNFS1为靶点,能干扰白纹伊蚊幼虫的生长发育,显著抑制它们的飞行、吸血和繁殖能力,具有高效、环保、安全等优点。
清华大学程功教授团队发现肠道共生菌Rosenbergiella_YN46能有效阻断蚊虫对病毒的携带与传播。这种细菌通过分泌葡萄糖脱氢酶,可快速酸化蚊虫肠道环境,重塑其肠道微生态,从而降低蚊虫对病毒的易感性,从源头切断疾病传播链。
还有一些研究在开发新型驱蚊产品,比如基于植物精油的驱蚊剂、基因编辑技术使蚊子失去传播疾病能力等,都为防蚊手段提供了多元思路。
虽然这些还在实验阶段,但无论是在提升防蚊效率还是保障公共卫生安全领域,都提供了广阔的应用前景,为应对蚊虫带来的健康威胁开辟了新路径。
源新浪图数室、澎湃新闻、许医生健康、环球网、光明网、央视新闻、看看新闻Knews、上海疾控、上观新闻